

第五章 “十三五”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传播和文化产业发展四个重要方面,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云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定位相关意见和精神的引领下,结合云南省和丽江市“十三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加强六大文化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建设世界文化名市、打造丽江文化硅谷”战略实施进程。
一、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实践
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宣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自我身心通融与和谐的“和合”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社区、企业、农村、课堂,多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外化为顽强拼搏、真抓实干、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整合丽江师专、云大旅游文化学院等高等院校和丽江市委党校等党委政府政策研究部门,以及东巴文化研究院、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彝族学会、白族学会、边屯文化研究会、摩梭文化研究会、普米文化研究会、傈僳文化研究会等民族文化研究机构的力量,建设“丽江文化智库”,以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为基础任务,开展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民族文化建设研究,为丽江文化的政策研究、决策咨询、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撑。
推进民族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建设和研究基地建设,促进民族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推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的民族地区人文科学学术成果。加强民族文化资源整理研究,实施“民族文化建设系列丛书”“地方历史文化品牌研究丛书”“东巴古籍文献数字化保护”等工程,展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加强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提升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水平;定期举办“东巴文化论坛”,提升丽江研究东巴文化的影响力,努力将丽江建设成为东巴文化研究中心。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认真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探索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
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建设各个领域,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树立领导干部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价值理念。
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项目
“文明丽江”创建工程:到2020年,创建市级以上(含市级)文明单位100个、文明行业10个、文明小城镇10个、文明社区30个、文明村50个。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依托丽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推出一批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的优秀电影、电视剧、广播剧、歌曲和文化类图书。
全面推进“文明丽江行动”计划,创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丽江的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0〕39号),加快完善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机制,努力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进程。
二、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服务保障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遵循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文化扶贫”提供支撑。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覆盖体系,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优先建设与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相关的文化设施,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丽江大剧院、市博物院新馆、市文化馆(非遗馆、美术馆)、丽江广播电视传媒中心、永胜县图书馆和文化馆、华坪县文化馆和文体中心建设。完成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加快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与之配套的文体广场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把市、县(区)、乡(镇、街道)文化馆(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加快广播电视电影发展。实施好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县级应急广播、丽江广播电视传媒中心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广播电视设施设备改造更新的资金扶持力度,推进广电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县城影院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施设备。
(二)完善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按照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整合全市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现有公共文化资源,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依托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其他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在明确产权归属、保证服务持续的基础上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配备相应器材设备。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建设与综合性文化设施相配套,与地域条件相协调,建设选址适中的文体广场,并配备体育健身设施和灯光音响设备等。文体广场配套建设阅报栏、电子阅报屏和公益广告牌,并加强日常维护,及时更新内容。
(三)繁荣发展群众文化
深入开展“书香丽江”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常态化。发挥文化馆(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益文化机构的组织作用,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农村文化户的作用,支持群众自办文化,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等,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文艺演出、书画摄影比赛、体育健身竞赛等文体活动。
(四)加强艺术创作生产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发〔2015〕27号)和《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加强文艺工作的实施意见》(云发〔2015〕36号),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丽江“蓝月亮”文化艺术综合奖评选为牵引,大力实施“丽江文化精品工程”和“丽江文化名家工程”,优化文化艺术创作环境,加强文艺人才培养,丰富创作题材和内容,提高创作质量,努力创作推出一批具有丽江特色、反映时代特征的歌舞乐、美术书法、音乐舞台、广播影视等文化艺术精品,唱响丽江声音,舞动丽江形象,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五)促进民间文化力量的进一步发展
研究制定支持民间文化力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研究学会、文化组织、民间文化研究机构等社会文化组织的发展与壮大,鼓励民间文化力量参与“丽江文化智库”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扩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文化服务的力度,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建立完善的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服务业发展。整合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增强公众参与意识,激发经济社会活力,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效率。
(六)实施“互联网+”文化工程
加强丽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电视、互联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探索公共文化“互联网+”模式,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整合开发,有效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推进城乡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特性,支持和鼓励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文化交流微平台,通过“掌上交流”开展丰富活动。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
文化基础设施达标完善工程:加快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到2020年底市级“三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县级“三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按照云南省《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要求,推进丽江各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完善达标,力争到2020年建成全民覆盖、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公共文化服务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夯实公共文化阵地建设,通过规划引领、资源共享,切实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和效率;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不断强化开放服务功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引进、举办更多高品质的主流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活动。
三、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一)文化旅游业
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主动参与“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充分依托丽江丰厚的文化资源,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努力抢占先机,巩固发展优势,力求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和实现文化旅游合作,促进区域旅游向着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方向发展,将丽江打造成为云南文化旅游对外开放、宣传和辐射的重要门户,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滇川藏的重要窗口。
——推进文化旅游转型升级。依托丽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着力开发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休闲产品,丰富和拓展文化旅游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发展自驾游、自助游等新兴文化旅游业态,突破原有旅游发展的局限,拓展丽江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加快推进丽江老君山、长江第一湾、文笔山等景区升级改造,重点开发宁蒗彝族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带、摩梭文化娱乐旅游产业带、普米族傈僳族文化体验旅游产业带、永胜程海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他留山民族风情旅游区。加快与金沙江航运文化旅游工程对接,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开发文化旅游精品,开辟丽江文化旅游的新路径,增添丽江文化旅游的新特点。
——提升现有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丽江旅游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泸沽湖、束河古镇、玉水寨、拉市海、老君山等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积极探索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提高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内涵性、多样性、趣味性与互动性。
——培育和发展“文化农庄”。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打好历史牌、文化牌、生态牌,促进农耕文化、地域文化、时尚文化与农业发展相融合,建设一批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农庄”(休闲农业园)和文化体验式博物馆,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现代民宿、养老养生等新业态;同时,充分利用丽江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市场优势,将特色农副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活动等引入“农家乐”等服务行业,打造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文化农庄”。